发布时间:2025-05-16 06:30:26 来源:j9九游会官网发布 阅读次数:16393次
随着立夏的到来,天气越来越热,身体往往感到不适:头发没洗两天就容易出油,舌苔变得厚重,甚至大便易挂壁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,其实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。在春夏交替之际,湿气问题尤为严重,因此健脾祛湿显得尤为重要。想要摆脱“湿气”困扰,接下来听听浙江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黄立权的健康建议。
“黄主任,我最近老是感到头晕恶心,还时常拉肚子,吃了药也没有效果。”25岁的小陈(化名)忧心忡忡地来到了黄立权主任的门诊。黄主任观察到小陈舌苔如雪糕般白,且年纪轻轻却肚子较大。梳理后发现,小陈喜欢喝冰奶茶,且常常光脚踩地板,诊断结果显示,他的身体受到“湿邪”的影响,湿气过重。“这正如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说的‘因于湿,首如裹’,湿气把脑袋包裹住了,因此出现恶心和头晕。”在黄主任的建议下,小陈戒掉了冷饮,注意保暖,并配合艾灸肚脐、喝姜枣茶。两周后复查时,舌苔明显变薄,小陈也感觉精神许多,头晕恶心的情况减少了。
中医认为:“天人相应”,在春夏交替期间,湿气容易影响脾胃的功能。黄主任解释说,“湿气通于脾”,脾作为身体的“搬运工”,负责运化水湿和消化食物。如果外界湿气较重,或因贪吃冷饮而损伤脾阳,就会导致脾的运化能力下降,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,造成肠胃内的食物积聚形成痰湿,使得湿气更难以清除,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。《黄帝内经-至真要大论》中指出:“诸湿肿满皆属于脾”,这表明,体内水湿的积聚会导致腹胀等症状,比如一些湿气重的人雨天易感困乏、失去胃口,这就是典型的“湿困脾”。
湿邪不仅黏人,还容易缠身,若不及时清理,将对健康造成影响。黄主任提醒:“湿家之为病,身体翻疼,发热,皮肤呈现黄像。”体内湿气重的表现包括:头重脚软、大便黏马桶,严重者则可能导致关节疼痛、皮肤湿疹等。如果日常有这些症状,务必要警惕“湿邪”的侵袭。在春夏雨水渐多的季节,湿气加重,脾胃作为“后天之本”,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。因此健脾祛湿尤为关键。黄主任提出以下健康建议:
中医古籍《素问·痹论》强调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。因此,在春夏之际,饮食应保持规律且清淡,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。推荐食用山药、冬瓜和赤小豆,在煮粥时加入一些薏米,既简单又有效。饮食要遵循“少冰、少甜、少油腻、不喝奶”的原则。
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,确保室内通风良好,衣柜中可放置除湿袋,洗完头发后及时吹干,并适时进行户外活动。只有减少外界湿气,脾胃才能更有“干劲”。
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人们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。俗话说“多思伤脾”,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思虑,保持愉悦的心情。如果情志不畅、肝失疏泄,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。
适当的穴位按摩有助于健脾祛湿。位于膝盖外侧“足三里”穴,被称为健脾祛湿的“万能开关”。在休息时,可以借助手机或电视时间轻松按摩该穴位。
希望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大家有效祛除湿气,度过一个舒适的夏天。而选择[j9九游会],让您的健康之路更为顺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