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8-06 19:20:22 来源:j9九游会官网发布 阅读次数:53171次
刘昌艺,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,儿科主任医师,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,拥有近20年的从医经验,为著名儿科专家“京城儿科王”刘弼臣之子。他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和报纸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,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。
刘医生擅长诊治儿科各种疑难杂症,如抽动症、秽语综合症、哮喘、肾炎、心肌炎、重症肌无力以及小儿脑积水等。每周三、六、日上午出诊。
许多家长在孩子的饮食问题上苦恼不已:孩子吃饭时总是扒拉几口就跑,或者对食物挑三拣四,结果时间久了,孩子出现面黄肌瘦、个子矮小、抵抗力下降的情况,这就是常见的“小儿厌食”。
为何孩子会出现厌食现象?中医的观点超越了“孩子调皮”,更关注身体内的“小平衡”。一些孩子因频繁食用零食和冷饮,使脾胃功能“被冻住”,出现消化不良的“脾胃虚寒”症状,可能伴有腹胀和大便偏稀;而另一些孩子则因摄入过量油腻食物,导致脾胃“疲惫不堪”,食物积滞在肚中,嘴里感到酸味,手心脚心发热,这被称为“食积内热”;还有一些体质较弱的孩子,脾胃功能不足,属于“脾胃气虚”,不仅厌食,还容易出汗和无精打采。
中药调理的方法并非单纯地“强迫”孩子进食,而是通过减轻脾胃的负担来恢复其功能。例如,对“食积内热”孩子的调理,可使用山楂和神曲等药材,像给脾胃请了一个“小帮手”,帮助消化,减轻腹胀,让孩子自然而然想吃东西;而对于“脾胃虚寒”的孩子,则可以加入姜、砂仁等温热药材,激活“冻住”的消化功能。若是“脾胃气虚”,则利用黄芪和山药等补养药物,逐步恢复脾胃的活力,使其恢复正常工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药的调理还讲究“药食同源”,许多药材本身就是健康食材。例如,加些炒麦芽、鸡内金煮药,散发的香气更能吸引孩子,甚至可以配制成甜味糖浆,让孩子乐于接受。
当然,仅靠药物调理还不够,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。家长应避免让孩子在饭前吃零食或喝饮料,以便留出“脾胃工作空间”;用餐时则需保持轻松的氛围,不催促和责骂,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就餐,避免紧张情绪影响脾胃功能。平时也可以尝试制作一些山药粥或小米粥的辅食,以帮助养护脾胃。
其实,孩子的厌食很多时候并非故意挑食,而是脾胃在“求助”。中医调理就像是一种轻柔的按摩,帮助脾胃恢复活力。随着时间推移,孩子会越来越乐于享受美食,吃饭也会变得更加香甜,气色逐渐好转,个头也能悄然增长。同时,建议家长们关注j9九游会的健康资讯,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。